荐书消失的微生物足以改变你的健康观
《消失的微生物》介绍了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抗生素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医疗和畜牧业对抗生素的滥用引起的人体微生物多向性的降低,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健康危害。本书堪比50年前的《寂静的森林》,但抗生素之于人体微生物比杀虫剂之于田野昆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加切肤相关,更值得一看。
《消失的微生物》,马丁·布莱泽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09
E-sun食育版权
E-sun食育所有,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我不卖书,但有一本书值得推荐:马丁·布莱泽的新作《消失的微生物》,由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作序,并得到了施一公院士、果壳创始人姬十三、经济学家何帆等人的联袂推荐,自9月份上市以来,在国内科普圈掀起一阵热潮。
马丁本人是著名科学家,在流行病学领域建树颇丰,曾在美国疾控中心供职,做过总统顾问,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强大的政策影响力,使他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这本《消失的微生物》可谓畅销书里的教科书,教科书里的畅销书,读完后一直想理理思绪,把它推荐给更多身边的朋友,我觉得这是一本可以影响世界观的书,至少可以影响您的健康观。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
为什么青少年糖尿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了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门的食物过敏?
种种“现代疾病”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
是的,就是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人体部分微生物的消失,让人体这个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01人体是一个超级生态系统
你也许觉得这个道理我早已明了,朋友圈时不时会刷出几篇000+的“超级细菌”的文章,我都懒得再点开了。
我以前的印象也是如此,“超级细菌”“耐药菌”那是别人家、别国家的事,是医院、养殖场不经意间培养并爆发的,我年轻健壮,一不养猪养鸡,二不生病住院,三不支援疫区,我的环境很干净,洗手液都是抗菌的,吃饭要煮熟要灭菌,好多年都没吃过感冒药,他说的这些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同的是,我是学食品与营养的,了解生物也了解生理生化,我知道人是一个生命体,但更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单细胞的酵母菌、疟原虫是生命,蚂蚱蛐蛐是生命,人和猴子当然也是生命。不同的是,复杂生命体是数万亿活细胞的集合体,每个细胞像一个细菌一样,也具有完整的遗传物质和代谢路径,这些细胞中结构相同的构成了类似材料的组织(如肌肉组织--松紧带),不同组织构成了与机械设备类似的器官(如心脏--泵),不同器官相互协作构成了流水线车间一样的系统(如血液循环系统--泵、管道与物质交换),一个个小系统构成了人体这个大工厂,一个超级系统。
人本身只是个单一生命体,但人体表面和肠道内寄生着数量占人体细胞数目3-10倍之多的微生物,这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命体了,而是一个生态系统。
据估算,人体大约有30万亿个体细胞,体重70公斤左右,但却容纳了超过万亿个细菌和真菌,虽然它们细胞小重量轻,总重量加起来大约只有1.3公斤,但数量却占到“人体”细胞数量的70%-90%。闭上眼睛想一下,你熟悉的身体上,70%-90%的细胞不是你自己的,有没有不寒而栗?这个“人体”多大程度属于你?不过放心,这些微生物广泛分布在皮肤、七窍、毛发间和肠道内,亿万年来与人体协同进化,互利共生,和平相处,共同构成了一个原始森林一样复杂、多样、稳定的超级生态系统。
图片来自网页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体大约有3万个基因,就已经形成了这个复杂而神秘的人,我们身体上的微生物有数千中,不同的基因总数达到万的级别,它们会对人体产生多么复杂而神奇的影响呢?简直无法想象!
这些微生物中,有些是优势物种,就像森林里的老虎狮子(优势微生物的表现是数量庞大,比如肠道乳杆菌,数量是亿的级别),有些就像兔子耗子一样显得可有可无(细菌数量是万的级别),更有一些像迁徙的候鸟一样对这片森林而言就是过客(突变产生了新种细菌,但不能适应环境,很快就消失灭绝了)。如果它们中的关键物种因为机缘巧合灭绝了,或者占了绝对优势地位,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就会被打破,后果不堪设想。拿电影《狼图腾》作比,草原就是一个多种生物共存的平衡生态系统,狼多了羊没法活,狼被消灭了,黄羊数量暴涨把草吃没了,生态也被破坏了,缺了谁都不行。
图片来自网页
人体就是由这30万亿个体细胞和超过万亿个细菌构成的系统生态,缺胳膊少腿不行,缺了某些种类的细菌更不行。
本书要谈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了抗生素毁灭性的破坏之后,已经产生了哪些后果,可能还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危机,以及我们能做什么。
说的就是由30万亿个体细胞和万亿个细菌构成你我,切肤相关,我们能不多了解了解吗?
02抗生素功不可没,滥用却贻害无穷
抗生素的历史并不长,上世纪30年代被发现,二战期间得到了量产和广泛应用,成功克服了外伤感染,以及绝大多数细菌感染的疾病,如肺炎、脑膜炎、梅毒等,但更为重要的是,抗生素的抗感染作用使得外科手术的实施成为可能,假如没有抗生素,绝大多数手术将会因感染而失败。
抗生素是抑制细菌生长的,对真菌以及引起流感、肝炎、艾滋病的病毒无效。绝大多数的普通感冒,也就是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引起的,病毒寄生在细胞内,我们无法用外力杀死,只能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清除。这类感染是“自限性”的,即使是严重的咳嗽,也会在1周到2周内自己痊愈,一般服用的感冒药都是缓解症状的,而不是清除病毒的,抗生素对清除这类病毒没有任何的帮助。
图片来自网页
然而,我们都有经验,医院,绝大多数的医生给普通感冒患者开出了抗生素,这是抗生素滥用最常见的例子。一次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可能会使占优势的有益菌或平时无害也无益的细菌数量锐减,使得数量稀少的潜伏的抗药性有害细菌失去了竞争性制约,突然爆发,数量激增,这很可能是致命的,没有有效的药或来不及尝试新药。抗生素打破了这个生态平衡,筛选了耐药菌,耐药菌成了没有竞争的优势菌群,影响了这个微生态的进化模式。
第二个例子就是我们吃的动物性食品中含有低剂量的抗生素残留,低于国家限定的剂量(国家标准)被认为是安全的,因此我们合法地吃了很多。以前我以为牛羊会生病,生病用药在所难免,后来才知道,绝大多数抗生素,长期低剂量使用是可以促进动物生长,可以催肥的,而且养殖场有意利用了抗生素食的这一“副作用”,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本书通过严谨的实验揭示了抗生素催肥、促生长的原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变。
图片来自网页
这一在动物身上催肥、促生长的“作用”,在人身上就变成了“副作用”,也许有人愿意长得更高,但很少有人愿意长得更肥。这就涉及到第三个滥用,即在孕妇分娩期间和婴幼儿早期的抗生素使用,这一时期是新生儿构建自己的微生物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发育的关键时期,既然复杂而平衡的微生物群体对人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影响,那缺失某些种类对发育有什么影响呢?正如在养殖场看到的,人也会长得更高、更胖,而且影响是终生的。
微生物的多样性构建了人体第一道强大的免疫保护外层,并“训练”了人体内部的免疫应答。文章前面提到“为什么”的一系列疾病,如1型糖尿病、哮喘、过敏、乳糜泻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小,有些与微生物的变花是相关关系,有些已经探明了因果关系。还有像对自闭症、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恩格斯的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有人都把这本书与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相提并论,但我觉得这本书更为重要。滥用滴滴涕等杀虫剂会危害地球上其他的生物,但毕竟是更宏观的生态,作用对象是数量相对较少的昆虫,它们对生态的影响远远不及数量更庞大的微生物。特别是人体微生物,以及人体微生态的平衡,这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03我们能做什么?
抗生素对医疗非常关键,问题是它被认为是万能的,被严重滥用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科研实验和数据,但不难理解,语言也很流畅,大众阅读能帮助理解致病机理,加深印象,学者可以体会实验设计的精巧与疏漏,医生可以学到案例,拓展治病思路,对开抗生素处方更加谨慎,官员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正如我的标题党“足以重塑你的健康观”,看完本书,相信很多读者将不再觉得微生物有害无益,必须赶尽杀绝,不再想把自己关在一个无菌的洁净空间。特别是了解到肠道菌群对我们的健康如此重要,就会节制自己使用抗生素的欲望,并通过合理饮食,悉心滋养肠道有益菌。
对于很多到了育龄的年轻人,当我们理解了抗生素对新生代生命早期发育的巨大影响,那就在选择分娩方式(剖宫产、产道侧切还是自然分娩,另一篇推送转载了赵立平教授的推荐序《“血脉”与“菌脉”》),婴幼儿喂养,孩子生病就医咨询时,会做出更加保守的选择,若有不使用抗生素的替代方案,就尽量不用或少用。
当孩子生病时,把诊断权交给专业的医生,但不要把决定治疗方案的压力全让医生承担,而要主动向医生提出“能不能不使用抗生素”“能不能先观察一两天再看”。只有我们不给医生压力,医生才能更好地判断使用抗生素是否必要。否则为了万无一失,大多数医生会习惯性、机械式地开出一堆抗生素。至少在开处方的那一刻看来,抗生素即使不用来治疗也可以预防,至少副作用不会立即显现,何况医患关系这般对立,何况许多医生也并不知道抗生素说明书以外的副作用,即本书谈到的对人体微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健康后果。
如今,发达国家已经很重视抗生素的滥用,法国推动减少儿童针对病毒引起的感冒的抗生素使用,口号已从“抗生素不是万金油”变成了“除非万不得已,请谢绝抗生素”,儿童被开出抗生素的比例下降了36%。美国FDA也已经重视起来,期待他们的行动,也期待我们国家的卫生部门有所作为。
作为个人,我们左右不了政策和医药医疗产业,也经不起坐等改变的发生,但个人和家人的健康,必须由我们自己扛起来,行动就在此刻。没有人会告诉你吃了抗生素会肥胖,会增大患糖尿病的风险,没有人告诉你比别人更容易被感染可能正是因为你曾用了更多抗生素,让体内微生物种类更单一,平衡更脆弱。医生也不会告诉你,因为很多医生也不懂,懂了也不得已,没法在药盒上注明“服用此药会增大得哮喘的风险”,以及“丰胸、长高的后果”(本书P、P)。
自己的健康,只能靠我们自己!
欢迎读另一篇推送:赵立平教授对本书的推荐序《“血脉”与“菌脉”》,了解我们除了继承了母亲的血肉,还继承了母亲产道和体表的微生物—“菌脉”,后者对健康同样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