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贝尔国际早教中心父母课堂之小儿发热的家
主讲:李欣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
二级公共营养师/高级催乳师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
重庆市金贝尔早教中心顾问医师
一、发热定义
每当季节交替,天气的变化会使很多小宝贝儿们出现发烧、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此时,家长们往往会产生很多顾虑,吃药怕影响宝贝儿的健康,不吃药又担心烧坏小脑袋;到底家长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发烧呢?什么情况才需要看医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孩子为什么会发烧,发烧了究竟该怎么办。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最易引起父母担心。
发热的定义:体温高于下列温度,称为发热。
肛温:38℃
口温:37.8℃(耳温与口温相同)
腋温:37.4℃(儿科最常用)
二、如何测量是否发热
婴幼儿正常体温的特点:1.基础体温略比成人高,所以以手触感温的方式来探知孩子是否发热并不可靠。2.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比成人更怕冷。3.婴幼儿肌肉组织少,产热能力较差,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暖。4.婴幼儿血液循环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天气热时满脸通红,天气冷时手脚冰冷。
错误的做法:1、妈妈用手摸一摸宝宝的额头和手心,宝宝的皮肤发烫,妈妈认为宝宝确实是发烧了。2、妈妈拿来体温计给宝宝测量体温,宝宝的体温超过了37℃,妈妈认为宝宝生病了。
正确的做法:测量体温时应选择在患儿安静状态下,如果哭闹、喝开水、喂奶、运动后都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测量,同时测量的时候也应停止上述活动。体温计的刻度应甩在35度以下,测量时腋窝应保持干燥。
注意:宝宝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波动。例如在傍晚时,宝宝的体温往往比清晨时要高一些;宝宝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如果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宝宝的体温也会升高一些。如果宝宝有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他的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症状和体征,通常也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三、发热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发热?发热的发生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会出现发热。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病毒、细菌、寄生虫、支原体、真菌引起的感染均可出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败血症、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会引起发烧;各种急性传染病像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水痘、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菌痢、伤寒均可伴有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大手术后、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恶性肿瘤、溶血反应。
2.免疫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重度脱水
4.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衰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暑、日射病、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四、发热过程及注意事项
发热的过程:
1、体温上升期:皮温下降,皮肤苍白,疲乏无力,畏寒或寒战。此时量体温不高甚至低于正常范围。要注意保暖如多加衣服,多喝开水。
2、高热期:体温达高峰之后就会保持一定时间,此时要解开衣服加快散热,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体温下降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注意测量体温以防虚脱。
高热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1、高热使代谢增加,耗氧量也大大增多,体温每升高1度,基础代谢增加13%;
2、高热需加速散热,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度,心搏加快约15次/分,故心血管负担加大;
3、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产生烦躁,惊厥;也可发生过度抑制引起昏睡、昏迷。特别是婴幼多见;
4、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胃肠运动减慢,故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现象;
5、持续高热反而使机体防御机能降低,不利于康复。
五、发热的家庭护理
发热怎么办?
1、临床上一般在体温38.5℃以上才用退热药对症处理,体温38.5℃以下采用物理降温。如果患儿有高热惊厥史,应在体温达到38℃时及时给予退热药。
2、一般每4小时测量一次,如是超高热、有高热惊厥趋势或其它特殊情况时,须1-2小时测量一次。口服退热药的患儿根据病情0.5-1小时后应测量体温。
3、减少穿衣盖被,多喝开水。发热时切忌用厚被紧裹以免影响机体散热,否则体温可能会进一步升高,及时更换被汗湿的衣服。
4、保持空气流通,维持室温26~28℃:不要对着风吹。
家庭实用物理降温法:
1、温水浴:让宝宝在30℃左右的温水中沐浴20~30分钟。
2、温水擦浴:用温水浸湿纱布,擦洗宝宝的上肢、下肢、额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
3、头部湿冷敷:将湿毛巾敷于发热宝宝的前额,2~3分钟换1次。
4、冰枕:把冰块捣碎,与水一起装入冰袋(或热水袋)内,排出空气后,拧紧袋口,放在宝宝的枕颈部。一般不建议用,除非持续高热。
六、退热药的选择
儿科禁用或慎用的退热药:
1、吲哚美辛(消炎痛):有较强的抗风湿、消炎镇痛作用,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发烧等。副作用:可有胃肠道反应及胃穿孔。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肾功能不全、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过敏者、震颤麻痹、癫痫、精神病患者,孕妇、哺乳妇女及儿童禁用。
2、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用于高热、感冒、头痛、肌肉痛等。儿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可引起胎儿异常,孕妇、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3、尼美舒利是一种非甾体消炎药,可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Ⅱ,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是一个起效快、疗效好的非甾体抗炎药。年5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修改尼美舒利说明书,并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儿科常用退热药:
1、布洛芬:解热镇痛作用强,对胃肠刺激作用较阿司匹林小,对造血系统无影响,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以及成人的解热镇痛。布洛芬用于解热镇痛是较新的药物,尤其在儿科退烧方面是较为安全而高效的。(美林/恬倩)
2、对乙酰氨基酚:目前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成为美国最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解热药。在我国,也受到临床儿科权威的推荐,成为各年龄段婴儿儿童退烧的首选药物。也是常用的感冒药(氨酚黄敏颗粒)的主要消炎退烧成分。
用退热药的注意事项:
1、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给发热宝宝用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退热药一般在口服后至少半小时才开始起效,不是吃了就立马退烧的,家长要耐心等待。
3、给宝宝服用的退热药用量不可太大,严格按照年龄体重计算孩子的用量。
4、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宝宝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
5、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
6、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他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7、因为市面上大多数儿童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服用此类感冒药的同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的话可能导致该药超剂量使用,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七、发热的饮食及注意事项
发热时的饮食:
1、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米汤/稀饭:米汤水分充足,易被消化吸收。
绿豆汤: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既能补充营养,又有利于宝宝体内毒素的排出,可以帮助宝宝退热。
鲜梨汁:适用于风热引起发热伴有咳嗽的婴幼儿。鲜梨汁具有清热、止咳润肺的作用。
鲜苹果汁:苹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既可以补充婴幼儿体内的营养需要,又可以中和宝宝体内的毒素。
2、少食多餐,每天进食以6~7次为宜。
饮食注意事项:不要勉强喂食,尽量补充水分,不要任意给宝宝增加以前没有吃过的食物。
八、如何正确看待发热:
发热只是一个症状,原因很多,特别是反复发热,一定要积极寻找病因,治好原发病,发热自然会退。不是发烧引起肺炎、脑膜炎,而是肺炎、脑膜炎很有可能会出现发热这个症状。退热药只是对症的,不是吃了退热药就不会发烧了。
九、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发热:发热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立刻送医:
1、体温超过38.5℃,活动力差,精神萎靡;
2、呼吸困难,无法进食,剧烈呕吐;
3、抽搐、头部僵硬、身上出现紫斑;
4、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
5、儿童本身患有严重疾病;
6、连续发热超过2天。
附:
发热的小儿推拿:
发热分型:
类型
基本表现
饮食
其它症状
治疗
外感发热
发热轻37.5~38.4°C
/
流清涕咽痒
原则:解表散寒平肝清肺,清天河水(各5-10分钟)
发热重38.5~40°C
/
流黄涕咽痛
原则:清热解表平肝清肺,退六腑(各5-10分钟)推脊1-3分钟
肺胃实热(食积发热)
高热面赤烦躁气促呕吐酸腐
不思饮食
口渴喜饮腹胀腹痛便秘溺黄舌苔黄腻
原则:清热消食导滞清脾胃,清大肠,顺运内八卦,退六腑(各5-10分钟)
阴虚发热
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心烦少寐
食欲减退
形体瘦削
盗汗
舌红少苔
原则:滋阴清热
揉二马,清补脾土,清天河水(各5-10分钟)
推涌泉1分钟
成都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太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