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年Spiegel等[1]首次描述脑水肿病例中出现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间隙呈现高密度的征象。年Avrahami等[2]发现有这种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CT表现的病例,经腰穿或尸检证实并无SAH,这一现象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eudo-subarachnoidhemorrhage,pseudo-SAH或P-SAH)。有别于SAH,P-SAH仅作为一种影像征象,并非临床诊断,而SAH是真实存在的。近年来,国外已有不少研究报道[6,7,8,9,10,11,12,13,14],而国内文献对P-SAH的探讨并不多[15,16],现有文献主要从临床角度阐述其发生机制及其预后。传统意义上的P-SAH,特别是弥漫性脑水肿相关的P-SAH其治疗与SAH是完全不同的[6,7,8,9],正确认识该征象有利于进一步的临床处理。本文收集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出现P-SAH的病例,分析其CT表现、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年3月~年12月期间,共收集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病例13例,包括非脑出血性疾病的脑死亡者(器官供体)5例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8例。13例中2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经医院收治,并行脑脊液穿刺检查诊断证实无SAH;其余11例为医院病例,非脑出血性疾病的脑死亡者(器官供体)5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6例(临床及CT增强检查证实)(表1),均排除真性SAH。

2.仪器与方法

13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6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及5例脑死亡者(器官供体)同时行增强扫描。采用CanonAquillion64排螺旋CT或64排层PhilipsIngenuityCore螺旋CT。CT管电压kV,管电流mA,层间距5mm,薄层重组后将图像传送到工作站。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优维显mgI/ml(1.5ml/kg),注射流率2~3ml/s。

3.影像评价

从影像储存系统和传输系统(PACS)调取图像资料,并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生对图像进行观察、诊断、分析,达成一致诊断意见。具体包括:(1)描述P-SAH的CT平扫表现。(2)在平扫图像上测脑白质水肿区、脑沟裂血管区的CT值,比较脑死亡者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的测量值。具体测量方法为:采用DICOMViewer软件对每个病例双侧额叶、颞叶、枕叶的脑白质水肿区定点、对称地勾画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保持各ROI大小一致(面积mm2),并测量CT值。同时对外侧裂、环池进行定点勾画ROI,保持各ROI大小一致(面积10mm2),并测量CT值。(3)追踪8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的临床预后。

结果

P-SAH在CT平扫上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肿胀,密度减低,脑灰白质界限模糊,脑灰质结构显示不清,脑沟、脑裂狭窄,脑回增宽,脑室受压变窄,基底池、小脑幕缘、纵裂池及脑沟、裂内呈弥漫性、管线状的高密度影,呈对称分布(图1)。5例脑死亡者(图2)和8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图3、4)CT平扫表现相仿。

5例脑死亡者脑白质水肿区CT值范围21.9~29.8HU,平均(26.25±2.28)HU;脑沟裂血管区CT值范围35.1~45.0HU,平均(41.45±2.42)HU。8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脑白质水肿区CT值范围21.9~29.8HU,平均(26.02±2.20)HU;脑沟裂血管区CT值范围为35.1~56.9HU,平均(45.07±4.47)HU。脑死亡者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CT测量值接近。

所有病例的脑白质水肿区CT值范围21.9~29.8HU,平均(26.16±2.24)HU,脑沟裂血管区平均CT值范围35.1~56.9HU,平均(43.68±4.12)HU(表2)。脑白质水肿区与脑沟裂血管区CT值差异平均值(17.54±3.05)HU。参考Arimitsu等[3]报道脑白质平扫CT值约(31.8±2.3)HU,Phelps等[4]对脑白质的测量值为30HU。按照New等[5]的研究,脑血管平扫CT值约45HU。因此可以简单推断正常脑血管与脑白质的CT值差异约为13~15HU。

8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经积极临床救治后,仍于2周内死亡。

讨论

1.P-SAH的概念

年Spiegel等[1]首次描述了P-SAH,其后Avrahami等[2]对其进行了定义,P-SAH是在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出现的脑血管区与脑白质之间的密度差异,出现类似SAH的表现,而并无SAH的发生。弥漫性脑水肿的发生与各种病因(如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肺骤停、代谢性脑病、创伤、癫痫持续状态[7,8,9,10]等)相关,也可见于大面积脑梗死、硬脑膜下血肿[11]、脑占位性病变和药物中毒等,所以上述疾病均可出现P-SAH。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的P-SAH可视为狭义的P-SAH。

更多的研究[12,13,14]发现脑沟裂与脑白质之间的密度差异增大,并不仅限于脑水肿,也可见于自发性低颅压、化脓性脑膜炎、红细胞增多症及静脉对比剂漏入蛛网膜下腔、鞘内注射对比剂等情况下,这些情况也被认为是P-SAH,可算作P-SAH外延的扩大,是一个广义概念。

2.P-SAH机制

一般认为重度脑水肿时,脑实质密度减低,从而导致脑实质与基底池、蛛网膜下腔之间的密度对比增加。其他非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的机制多种多样,总体而言与引起蛛网膜下腔密度增高的病因相关。比如自发性低颅压是在颅低压状态下,继发于脑下垂的基底池变窄,沿基底池和脑裂的密度增加导致P-SAH的出现[12];化脓性脑膜炎(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产生的毒素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蛛网膜下腔脓性物质堆积,引起蛋白质漏出,可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密度增高[13];红细胞增多症直接导致对称的扩散性脑血管密度增高;而静脉对比剂漏入蛛网膜下腔、鞘内注射对比剂,则是对比剂直接增加了蛛网膜下腔的密度[14]。

本文仅对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展开分析,本组中所有病例均存在明显脑水肿,且排除了真性SAH;而脑沟裂血管区的CT值与正常血管CT值接近,说明不存在血液外溢。CT平扫上脑沟裂血管区与脑白质CT值差值的增大,从而导致了P-SAH的出现。

3.P-SAH的CT鉴别

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的P-SAH主要应与SAH鉴别,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P-SAH通常存在弥漫性脑水肿的改变,脑白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之间CT值差异减小(分界模糊),脑室、脑沟及脑裂相对变窄,而急性SAH常无脑水肿。(2)CT上高密度影的分布:P-SAH表现为广泛、对称性分布;而SAH的高密度影常与病灶(动脉瘤或动脉畸形)部位有关,病灶附近的脑沟裂积血量较多,较对侧增宽;并常按照重力分布,与患者的头部体位相关,位置较低的脑沟裂容易积血。(3)高密度影的CT值:P-SAH高密度区代表血管内血液密度,其CT值平均为45HU左右,而SAH高密度区代表是溢出血管外的血液,其CT值为60~70HU[6],与血管内新鲜血栓的密度类似[17]。(4)CT上高密度影的强化特点:P-SAH高密度区本质上是血管,增强后可明显强化[9];而SAH高密度区主要为漏出的血液,增强后无强化。

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的P-SAH与其他P-SAH的区别:首先应确定是否有弥漫性脑水肿;其次应从病因病史来鉴别,比如近期是否有鞘内或血管内对比剂注入史,是否有其他引起P-SAH的疾病等。

4.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的临床意义

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的临床表现与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存在一些重叠的症状和体征,如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生命体征不稳定等,容易混淆,但两者的治疗和预后完全不同。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常提示患者处于危重症状态,需要积极的救治,但通常预后不良。本组出现该征象的患者均死亡。而SAH如果能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其预后比出现P-SAH者要好很多。尽管脑脊液检查是判断P-SAH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CT平扫简便易行,也可以实现对P-SAH的准确判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腰穿检查。

5.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的入组病例尽管判定P-SAH较确切,但排除真性SAH的标准不够统一(腰穿或CT增强)。CT值的测量尤其是脑沟裂区的ROI较小,尽管已经采用两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仍存在选择偏倚的可能。

重度弥漫性脑水肿时,颅脑CT平扫上可见典型的P-SAH;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是CT平扫上脑沟裂血管区与脑白质CT值差值的增大。P-SAH的出现的病理基础是弥漫性脑水肿,此时患者处于濒危状态,该征象常提示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SpiegelSM,FoxAJ,VinuelaF,etal.Increaseddensityoftentoriumandfalx:afalsepositiveCTsignofsubarachnoidhemorrhage.CanAssocRadiolJ,,37:-.

[2]AvrahamiE,KatzR,RabinA,etal.CTdiagnosisofnontraumaticsubarachnoidhaemorrhageinpatientswithbrainedema.EurJRadiol,,28:-.

[3]ArimitsuT,DiChiroG,BrooksRA,etal.White-graymatterdifferentiation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kswch.com/nmyzl/12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