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细节决定合理用药

从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就开始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防止细菌耐药至关重要。那么,医生该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呢?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让我们从细节入手。

初步判断:“用还是不用”及“用什么”

对社区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合理应用前提为:①确定感染部位,分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②初步判断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生素敏感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经验治疗。

举例:社区内科常见的普通感冒、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生素;部分病原菌及细菌毒素所致急性腹泻、胃肠炎,病毒感染所致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春季流行性腹泻、真菌性肠炎等,通常也不用抗生素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多为脑膜炎球菌引起),可选青霉素及磺胺嘧啶;泌尿道感染(常为大肠杆菌或变形杆菌引起),可选氟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使用的疗程为,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选择用药方式:“怎么用更好”

抗生素可分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和浓度依赖性药物。时间依赖性(或非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其药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峰浓度并不很重要。

给药方案: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较长,可每天1次给药外,这类药物的其他药物均应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每次剂量加入ml液体中,0.5~1.0小时内持续静脉滴注,可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

另一类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类等,其具有浓度依赖性,药物浓度峰值越高,对致病菌的杀伤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

氨基糖苷类给药方案:较大剂量、较少的给药次数,因为其毒性与谷浓度有关,每天1次给药能提高峰值浓度,降低谷浓度,提高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

喹诺酮类的给药方案:喹诺酮类药物剂量过高时,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故每日1次不适用于所有喹诺酮类,可分次给药或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

个体化用药:“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每一个患者的生理与病理状况都是不同的,不同种类抗生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也不同,因此,医生在使用抗生素品种、剂量、疗程也应有所不同(表)。

(点击图片可看到更清晰的内容)

[本文作者:首都医科医院胡滨刘凤奎,原文刊登于年4月5日《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科医学周刊》02版]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kswch.com/nmywh/103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