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常见的5种生活中易感染的疾病
初春之际,人们外出活动逐渐频繁,而此时天气多变,时暖时寒,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是身体免疫系统较弱的孩子,更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
春暖花开,气温回升,各种微生物开始活跃,再加上忽冷忽热的天气,早晚的温差,专家提醒,冬去春来,春季正是流感、麻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腮、流脑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应注意预防这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多发于冬末春初之时,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患病时可能会出现高烧、嗓子干痒、眼睛结膜充血、头痛、周身疼痛以及剧烈咳嗽、流涕、咽痛等临床表现,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病人,通过流感患者打喷嚏排出体外,经呼吸道吸入传播。
预防措施: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染流感病毒,注意加减衣服,特别是在春季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麻疹
好发于冬春两季,由麻疹病毒引起,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前期症状很像感冒,同时会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等症状。发热后的3--4天出疹,顺序为耳后、颈部、躯干、四肢,手足,逐渐波及全身。
可并发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甚至造成对心脏、大脑的损害,部分可致死亡。传染源为麻疹病人,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
预防措施:预防麻疹最持久、有效的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其次要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勤洗手,勤晒衣被,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感染机会。
流行性腮腺炎
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典型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可伴有发烧、头痛、厌食等其他症状,严重者并发脑膜炎、胰腺炎等。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也可经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进行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出行要慎重。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
流行性脑髓膜炎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症状类似感冒,一般从11月或12月开始出现,3月至4月为高峰期,初期如同上呼吸道感染一样,随后可能突然高烧,皮肤迅速出现瘀点、瘀斑,继而神志恍惚、抽风、昏迷等。
当病菌进入脑髓液后会持续高烧、呕吐甚至昏迷。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预防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带孩子到病人家去串门。
水痘
大多见于1~10岁的儿童,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一般多见于1月至5月,该病潜伏期为两周左右,患病孩子可有发烧、头疼,身上和头部出现皮疹,进一步会发展成为水泡一样晶莹剔透的疱疹,容易被碰破,随后结痂、脱落。
主要表现为发烧、食欲减退,出现水疱,伴有瘙痒,主要由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
预防指南:接种水痘疫苗。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接触正患有水痘的病人。
七条预防指南
1.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让室内的空气流动起来,驱散病毒,以减少患病的机会;减少到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
2.适当锻炼:锻炼身体可增加血液循环,提高皮肤调节温度的能力,维护淋巴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3.多喝开水: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4.科学穿衣:遵循传统的"春捂秋冻"的规律,初春不要急着脱去冬装,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
5.勤洗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6.保证睡眠:晚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失衡的生活会带来失衡的免疫反应。
7.平衡营养:偏食挑食的孩子最容易发生免疫力下降,要想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均衡营养非常重要。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