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来势汹汹,您可要当心了
2
月
27
日
猪
链球菌病是由C、D、F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急性型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型以关节炎、内膜炎、淋巴结化脓及组织化脓等为特征。是猪场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多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从外地引入带菌猪,混群、免疫接种、高温高湿、气候变化、圈舍卫生条件差等应激因子使动物的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猪链球菌病。在猪链球菌众多血清型中,2型是猪的最主要病原,致病性最强。
临床症状
match在临诊上,猪链球菌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和淋巴结脓肿。分为以下几型:
1败血型主要常见于流行初期的最急性病例,发病急,病程短,往往不见任何异常症状猪突然死亡。或突然减食或停食,精神委顿,体温升高到41~42℃,呼吸困难,便秘,结膜发绀,卧地不起,多在6~24h内死亡;急性型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出现稽留热,食欲不振,眼结膜潮红,流泪,呼吸急促,问有咳嗽,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有出血点,出现跛行,病程稍长,多在3~5天内死亡。发病率一般为30%左右,死亡率可达80%。
皮肤败血呈紫红色、发绀,有出血点
2脑膜炎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和断奶小猪,病初体温升高至40.5~42.5℃,停食,便秘,有浆液性和黏性鼻液,表现为运动失调、盲目走动、转圈、空嚼、磨牙、仰卧,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急性型多在30~36h死亡。亚急性或慢性型病程稍长,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康复。
出现神经症状,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
3关节炎型主要由前两型转来的,或者从发病起就表现为关节炎。病猪在一肢或几胰关节肿胀、疼痛、跛行,不能站立,病程2~3周。
病猪多见后肢关节肿胀
4淋巴结脓肿型该型是由猪链球菌经口、鼻及皮肤损伤感染而引起。断奶仔猪和出栏育肥猪多见,传播缓慢,发病率低。主要表现为在颌下、咽部、颈部等处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感染后3周局部显著隆起,触诊坚硬、有热痛。病猪的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均有障碍。脓肿成熟后,表皮坏死,破溃流出脓汁。脓汁排净后,全身症状显著减轻,肉芽组织生长结疤愈合。病程3~5周。病理变化
match急性败血型:血凝不良,皮肤有紫斑,粘膜、浆膜皮下出血。鼻粘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充血,常见大量泡沫。肺充血肿胀。心包积液,淡黄色,心内膜有出血点。腹腔有少量淡黄色积液。多数病例脾肿大,少数增大1—3倍,呈暗红色或紫蓝色,软而易脆裂。肾脏多轻度肿大、充血和出血。脑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有时出血。
喉头、气管充血,常见大量泡沫。肺充血肿胀。
多数病例脾肿大,少数增大1—3倍,呈暗红色或紫蓝色
脑膜炎型:脑膜充血、出血,严重者溢血,少数脑膜下充满积液,脑切面可见白质和灰质有明显的小点出血,其它与败血型变化相似。脑膜充血、出血,严重者溢血
慢性型:心内膜炎时,心瓣增厚,表面粗糙,在瓣上有菜花样赘生物,常见二或三尖瓣,有时还见于心房、心室和血管内。关节炎时,关节囊内外有黄色胶冻样液体或纤维素性脓性物质。
综合防治七大防治措施:(一)猪场应实行多点式饲养,坚持“全进全出”制度,防止各类猪只交叉感染,特别要注意母猪对仔猪的传染。(二)加强饲养管理,猪舍周围环境卫生,内部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猪群饲养密度适中,特别是仔猪的饲养密度不可过大;猪舍每周应坚持消毒剂进行喷雾等方式消毒。(三)仔猪断脐、剪牙、断尾、打耳号等要严格用碘酊消毒,防止伤口感染病菌,引发本病。(四)猪场严禁饲养猫、犬和其它动物,彻底消灭鼠类和吸血昆虫(蚊、蝇等),控制传递媒介传播病原体,可有效的防止本病的发生与流行。(五)免疫接种。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最直接有效的措施,疫苗选择可选用猪链球菌多价灭活苗或2型猪链球菌疫苗。(六)勤检查猪群,发现可疑病猪立即隔离治疗,未发病的同群猪可用药物预防,如猪e康+副猪链毒康拌料,连用一周;也可用灭活菌苗进行紧急接种。(七)被污染的圈舍、猪栏、墙壁、地面、通道、用具、工具等要彻底消毒,每周2次,直至控制疫情为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