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家长们注意了EB病毒来袭
“EB”病毒来袭,家长千万要重视!
一篇文章告诉你怎样应对“EB”病毒,请各位家长务必认真阅读。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这么一条:
《家长们注意了!“EB”病毒来袭!症状像感冒,严重可致脑膜炎、心肌炎……》
这题目看着就怪吓人的,而且这病毒好像以前也没怎么听过。
有的家长再上网一查,EB病毒居然会引发癌症!
这下可慌了神,最近难道是EB病毒流行期?会不会传染到孩子呢?会不会有很可怕的后果(比如致癌)?会不会有生命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办啊?
EB病毒到底什么鬼?
EB病毒现在的正式名字叫人类疱疹病毒4型,其实它的存在非常普遍。
虽然最近朋友圈会流传说“EB病毒来了”,但事实上它属于儿科多发病,很常见,没有所谓的流行期,换句话说,一年四季都可能传染。在儿科,不时就会有高热不退伴扁桃体肿大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孩子来就诊,医生高度怀疑的时候就给扎个手指做血涂片,很可能就是EB病毒惹的祸。
在中国,8岁儿童的EB病毒血清阳性率是90%;在美国,35-40岁人群中95%都感染过EB病毒,只是近年来才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感染了EB病毒后,症状和普通感冒和流感无法区分。因为都有诸如疲劳、发热、喉咙发炎等症状,通常会在2到4周内恢复,但是完全康复可能需要数月。
然而,虽然症状可能已经消失,但病毒还没有消失,因为除了感染覆盖范围广以外,EB病毒有另一个特点:一旦感染,终生携带。它会躲在身体的B细胞内。
但我们并不需要太过惊慌,对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孩子而言,它会被压制住。只有在免疫系统“开小差”,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工作不正常的情况下才可能会重新被激活。
EB病毒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什么关系?
在新闻里,我们会看到和EB病毒捆绑的一种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
其实感染了EB病毒以后并不是一定会发展成传单,也并非所有的传单都是EB病毒的锅。一般来说,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不会出现症状或者只会出现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但是在我国,4-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属于传单的高发年龄段,因此风险可能会稍高一点。
感染了EB病毒以后,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发热,而且发热时间会比较长。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烧这么久就会非常焦虑,担心孩子“烧坏脑”。其实不用那么恐慌,可以明确的是,41℃以下的发热不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害——除非发热的源头是因为出现了中枢系统感染。
而发热的时间也是因人而异,有研究指出,如果首次感染时孩子的年龄越大,可能持续发热的时间则会越长。
有些家长则是担心感染后是否存在后遗症?其实并不用焦虑。
首先,EB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而至于所谓的会引发癌症的问题,更是极为罕见。
虽然说在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所编写的致癌物清单里,EB病毒排在I类(即明确对人类致癌),但对于我国而言,无需过度恐慌。主要原因有两点:
①EB病毒可能引起Burkitt淋巴瘤有较为明确的高危人群,即非洲儿童,因为他们存在了染色体转位;
②EB病毒与鼻咽癌确实存在相关,但是在鼻咽癌高发的两广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更有关系的因素其实是某些食物,诸如腌鱼、咸菜(榨菜)、腊肉等。
那该如何预防EB病毒?
本文来源:稚趣家(ID:zhiqutongxin)。
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
在线咨询留下你想了解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