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秒问候
导读
我给大家讲一个“40秒问候”的故事。
美国一个叫斯蒂芬的重症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个医学研究者。有一次,他为晚期胃癌患者罗伯特问诊。罗伯特瘦骨嶙峋,因为疼痛神情痛苦,身体歪歪斜斜地躺在轮椅中。斯蒂芬开始了教科书式的问询:“腹部还疼吗?”
罗伯特双手颤颤巍巍地摸着肚子说:“很疼,像针扎一般,一到晚上更疼……”
还没等罗伯特说完,斯蒂芬便打断他:“用药以后有没有缓解?”“除了疼痛,你还有什么感觉?”连续提问的过程中,斯蒂芬几乎没有抬头。而就在他抬头的一瞬间,他看到了罗伯特双唇紧闭,冷冷地看着他,一滴眼泪慢慢溢出眼眶。
斯蒂芬意识到自己的冷漠给老人带来了伤害。他忙伸出双手,紧紧握着罗伯特的手,关切地说:“我知道,您一定很痛苦。”
罗伯特平静了一些,但仍没有说话。
斯蒂芬俯身说:“请相信,我会陪在您身边,和您一起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这时,罗伯特的脸上浮现出一点笑容。
离开诊室时,罗伯特艰难地回过头说:“谢谢你医生,我好像不那么疼了。”
40秒的问候,让罗伯特的情绪大为改善,也让斯蒂芬深受震动。这,就是40秒问候的故事。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路上没有停歇,我们参加各种学习班和会议,翻阅各种中外文献,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曾经,我们热衷于追求技术层面的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患者的感受:面对全身疼痛的肿瘤患者,我们可能对他体内的肿瘤细胞更感兴趣;面对大小便不能自理的偏瘫患者,我们可能对他哪根血管受损更感兴趣;面对全身浮肿气喘促促的尿毒症患者,我们可能对他的肌酐水平更感兴趣。在医疗科技高度发展的现在,在医生们可以凭借各种仪器和药物显著延长病人生命的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停下脚步静静地想一想:对病人来说,什么样的医疗救治才是最恰当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何为医者的初心?医者的初心,就是医病、医人、医心;医者的初心,就是将心比心。回归初心,除了给患者提供技术和药物外,还有一剂良药:那就是“以人为本,以病为师”。
因为“以人为本,以病为师”,我们跋山涉水入户随访,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看诊、清洗身体;为卧病在床的偏瘫患者定期更换鼻饲管、导尿管;我们贴心照护,带给患者最温暖的爱和守护;因为“以人为本,以病为师”,我们对前来门诊依从性非常高的患者竖起拇指,给予爱的鼓励;我们用微笑面对患者,让患者体会到在这里,除了疾病的痛苦,还有爱。
几年前,我科曾收治一例病情危重家境贫寒的隐球性脑膜炎患者。因为贫穷可能让患者放弃生命,于是我们第一时间发起了院内捐款倡议书,倡议每一位医务人员能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很快,爱的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冲走了死神笼罩下的阴霾!经过医护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和艰难救治,他的病情逐渐得到了控制,最终痊愈出院。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什么是“以人为本”,我们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务人员的“不忘初心”!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但事实是,安慰和帮助在我们的工作中应该占绝大部分。关怀,应该是医生的第一能力。国家卫健委要求我们: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面对患者,即使治愈了疾病本身,缺少了人文精神,我们的行医使命仍旧不完整。很多时候病人最害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难以忍受的疼痛;他们最需要的不只是与病魔搏斗的信心和勇气,还有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和身而为人的尊严。
“40秒问候”的故事中,仅仅40秒的问候,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搭起一座情感桥梁,既有效减少了患者的焦虑,给患者带来精神安慰,也对治疗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没有忘记!愿所有的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现代护理报
作者: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党娜
-THEEND-
现代护理报
中国护理第一报最权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