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细菌学总论

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

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18页整个一段

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

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

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

②抗酸染色:分枝杆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石炭酸复红加温初染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美兰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呈蓝色。

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10、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营养物质、能量、适宜的环境。

11、耐酸之王-结核分枝杆菌;耐碱之王-霍乱弧菌

12、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①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

②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13、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4、吲哚I、甲基红M、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肠杆菌则为--++。

1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致热源、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细菌学各论

一、葡萄球菌属基本知识点:

1.G+

2.葡萄球菌无鞭毛,无芽孢,体外培养时一般不形成荚膜。

3.在血琼脂平板上,有的菌株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溶血菌株大多有致病性。

4.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表(看一看即可)

5.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其他。

凝固酶有两种:游离凝固酶-血浆凝固;结合凝固酶-细菌凝聚。

导致β溶血的是α溶素。

表皮剥脱毒素可引起SSSS,又称剥脱性皮炎。

可引起TSS的物质有:TSST-1、G-杆菌内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溶素等。

二、链球菌属基本知识点:

1.G+

2.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半透明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这类菌也称草绿色链球菌。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这类菌也称溶血性链球菌。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

丙型链球菌不溶血,不致病。

四、关于奈瑟菌属:

1.脑膜炎奈瑟菌:G-,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巧克力(色)培养基,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是流脑的病原菌。想一想流脑和乙脑各属于哪一种炎症类型?

乙脑(流线性乙型脑炎)和流脑(流行性脑脊髓炎)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六、弧菌属:

1.霍乱弧菌根据O抗原不同,分为好多血清群,其中O1群、O群会引起霍乱。

七、厌氧性细菌:

1.了解破伤风杆菌感染的重要条件。

2.破伤风杆菌能产生两种外毒素:破伤风溶素、破伤风痉挛毒素。了解破伤风痉挛毒素使神经系统中毒的主要机制。

八、白喉棒状杆菌:

1.异染颗粒

九、结核杆菌:

1.抗酸染色

十、动物源性细菌:

1.布氏杆菌病的波浪热:布氏杆菌→胞内寄生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菌入血→菌血症→发热→菌入脏器细胞→发热渐退→菌再度入血→菌血症→发热

十一、其他细菌:

1.幽门螺杆菌存在于胃粘膜,与人类B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密切相关。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因的探究历史及临床治疗的三联疗法。

十二、支原体

1.概述: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μm的滤菌器;呈二分裂繁殖,含DNA与RNA。支原体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十三、立克次体

1.共同特点:专性在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DNA和RNA两类核酸。有多种形态,主要为球杆状,G-,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使其称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病毒学总论

1.病毒的特点:

①体积最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病毒体大小的测量单位为nm。最大约为nm,如痘苗病毒;最小约为30nm,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等。

②结构最简单-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作为其遗传物质。

③“一包基因”-为保护内部的核酸不被破坏,外围有蛋白衣壳或更复杂的包膜。

④必须在活细胞内方可显示其生命活性。

⑤不是进行二分裂繁殖,而是根据病毒核酸的指令,使细胞改变其一系列的生命活动,结果大量地复制出病毒的子代,并且导致细胞发生多种改变。

病毒学各论

一、呼吸道病毒:

1.流感病毒:单链分片段RNA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包膜上镶嵌有两种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刺突: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二者数量之比为5:1,是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

二、肠道病毒:

1.肠道病毒归属小RNA病毒科,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

三、急性胃肠炎病毒:

1.轮状病毒:双链RNA病毒。A~C组轮状病毒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D~G组只引起动物腹泻,A组轮状病毒最常见。

四、肝炎病毒:

1.HAV和HEV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HBV和HCV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与肝癌相关。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辅助下方能复制,其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五、其他病毒:

1.乙脑病毒:传播媒介是蚊子。

2.出血热病毒:在我国流行的是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所致疾病是肾综合征出血

热。

因文章编辑有限,需要完整版可通过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swch.com/nmyfy/12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