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种有大能量,这个论坛为黑斑蛙而开,教
作者
李欣瑶
来源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由荆州市水产局、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主办,湖北惠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全国黑斑蛙养殖高峰论坛盛大召开,技术专家和企业大佬悉数到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会上,益阳市赫山区林业局副局长徐念五、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苏应兵、中国特种水产养殖的传导者曾双明教授、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程逍妹等与会嘉宾做相关报告,技术分享精彩纷呈。
■湖北惠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孟春致欢迎词
■荆州市水产局局长黄服亮讲话
■益阳市赫山区林业局副局长徐念五
「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益阳市赫山区林业局副局长徐念五会上针对黑斑蛙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做演讲报告,介绍赫山区的地形地貌及河流水系,区内流域总面积平方千米,基本流域面积平方千米以上河流5条。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性气候。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造成赫山区生物多样化,全区共有植物资源种类种,主要野生动物有24目43科种,近几年大量养殖的黑斑蛙就是其中一种。
赫山区黑斑蛙养殖大致分探索阶段、养殖稳定阶段、养殖技术相对成熟阶段三个阶段。年以前为黑斑蛙养殖探索阶段。~年为养殖稳定阶段,随着养殖方法改进和饲料品质的提升,养殖成本相对降低,养殖产量也逐步提高。~年为养殖技术相对成熟阶段,养殖单位增加,养殖规模扩大。
截止年10月,赫山区已有青蛙养殖殖专业合作社4家,24家特种养殖基地和养殖家庭农场。除已办证经营的28家企业之外,近期又有10家企业向我站进行黑斑蛙养殖申请登记,预计年养殖规模比年增加50%。初步统计养殖面积亩,年产黑斑蛙.5吨,预计产值万元,黑斑蛙主要销往重庆、四川、云南、福建、浙江等地。未来~年,仍是发展时期,原因在于城乡黑斑蛙食用市场还有大量空间,年以后,市场趋于平均,主要是价格下降后利润趋于合理,新加入养殖户逐步减少。
徐念五还介绍到,黑斑蛙养殖需办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许可证》,办证所需材料为申请报告、法人代表身份证及复印件、场(地)所证明、资金信用证明、种源合法性证明、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证明、守信履责承诺书。办理程序为申报材料→村委审核盖章→乡镇政府审核→区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地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省林业厅批准→省林业厅发证或委托县、区代发证件。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苏应兵
「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人工养殖黑斑蛙证件齐全十分重要,但养殖技术才是重中之重。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苏应兵,就在会上分享了黑斑蛙人工养殖关键技术。他表示,黑斑蛙属于两栖类蛙科动物,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由于人们对野生青蛙的追求,吃青蛙的人越来越多,在青蛙活动旺季(5~8月),仅湖南区域青蛙每天“地下花费”量在5吨(约10万只)以上,四川成都约6吨以上,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根绝人为抓捕野生青蛙,开展人工饲养青蛙势在必行。
养殖黑斑蛙要了解其生活习性,其生长较快,一般4~7月进行繁殖,其中4~5月是产卵高峰期。从孵化到成蛙,需要6~7个月,经过卵期、蝌蚪期、变态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五个阶段。人工养殖黑斑蛙,有几大关键养殖技术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蛙池的建设。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场地选择首先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空气新鲜、安静不喧闹的山地或低洼田地;蝌蚪池的挖法格外讲究,池的四周要有坡度;蛙池外围绕1.2米高的尼龙围网,既可防止黑斑蛙逃走,也可保护它们免受龙虾、蛇、老鼠、黄鼠狼等天敌的迫害;整个养殖场要用围网架起网棚,防止鸟类等天敌捕抓青蛙。
二是,种源质量。目前全国专业培育青蛙种源的养殖公司很少,要规模性发展青蛙养殖,种源难以得到保证,很多都是采用野生品种作种源来繁殖下一代,但由于野生品种野性很强,适应能力差,养殖难度高,如果要得到有效发展,必须通过人工驯养后种蛙繁殖出来的后代才能适应人工养殖。
三是,卵块采收及孵化。采卵时间在每天早上10点钟左右,采回来的受精卵放入到已经消毒好的养殖池环沟中进行孵化,需要注意的是卵块颜色较深的一面为动物极,必须朝上,颜色偏白的一面,为植物极,必须朝下。蛙卵的孵化率一般为%,如果被翻转,会导致无法孵出;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这样孵出来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块,孵出来的大小蝌蚪生长速度不一,弱小的就会逐渐衰弱而死亡;在孵化期,水温必须保持在20°C`~25°C之间。在换水、换盘时,如水温突然升降5°C以上或水温低于4°C,高于28°C或强的惊动均可导致蛙死亡。
四是,蝌蚪培育。蝌蚪孵出的4~5天一般不食东西,主要是以自身的卵黄囊供给营养。第6天卵黄囊消失,开始吃浮游植物,绿藻等,然后转为幼小动物为食,因此,应经常投放一些红虫、水蚤、孑孓或蝇蛆等供它们食用;投喂蝌蚪粉料,前期一般是1斤蝌蚪粉/10万蝌蚪,早晚各一次。待蝌蚪养殖到30天左右,即可以开始蝌蚪粉与蝌蚪粒混合投喂,一般投喂4~6天,全部转为蝌蚪粒投喂;投饵料要足,由于小蝌蚪在缺食情况下会以大吃小,互相残杀(断尾现象),因此投放饵料要充足,使小蝌蚪随时都有饵料可食;蝌蚪的水质管理,定期采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节。
五是,幼蛙的管理。采取分级饲养;诱饵驯食人工饵料;定质问题也十分关键。
六是,成蛙的管理。保持水质清新。成蛙的食量大,又都是以膨化颗粒料和动物性饲料为主,而且饲养密度大,因而残料和粪便沉积多,极易败坏水质。要及时清除残料,防止成蛙误食变质料而患病,同时要对污染的水体进行换水和消毒;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创造一个阴凉、潮湿的环境是提高成蛙成活率和生长率的重要措施。夏天天气炎热,气温高,可搭棚遮阴。换水和用井水喷洒池面与陆地,亦可达到降温、保湿的目的。
七是,主要病害及防治。苏教授分析了黑斑蛙红腿病、肠胃炎、脑膜炎等常见病病原及防治方法。
「生态养殖与效果评价」
养殖技术精进的同时,对生态养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