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双岐佐治小儿鹅口疮疗效观察
ChinJMisdiagn,JunVol11No.18
金双岐佐治小儿鹅口疮疗效观察
周红,王国民,王萍
医院,湖北咸宁
摘要:目的探讨金双歧佐治小儿鹅口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制霉菌素鱼肝油涂剂,观察组给予制霉菌素鱼肝油涂剂的基础上加用金双歧,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使用金双岐佐治鹅口疮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9.6P0.01)。结论金双歧佐治小儿鹅口疮疗效肯定,尤其是对于鹅口疮反复发作,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主题词:念珠菌病;口腔/药物疗法;二裂菌属;治疗结果;
人类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01
鹅口疮是婴幼儿常见疾病,是由真菌-念球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假膜性损害,是口腔念球菌病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我院自.07-.07采用金双岐佐治小儿鹅口疮6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鹅口疮患儿60例,其中门诊患儿48例,住院患儿12例,所有病例中合并上呼吸道感染12例,腹泻病10例,肺炎4例,父母有手足癣4例。按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其中新生儿10例,29日龄~1岁20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其中新生儿12例,29日龄~1岁1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凝乳状斑,将白膜少许置玻片上,加一滴10%氢氧化钠溶液,镜检见芽生孢子和菌丝。1.3方法两组患儿均于喂奶后0.5h左右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用制霉菌素50万U研磨成粉末后,分为5等份,每次使用时将2颗鱼肝油(伊可欣绿色胶丸)与一份药物混合均匀涂搽在口腔黏膜上,3~4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金双岐(内蒙古双奇药业)一次1片,2~3次/d;使用1周。随访3个月,了解疾病复发情况。
1.4疗效判定治疗3d后判定疗效。治愈:患儿口腔内白膜完全消失。有效:口腔内白膜减少\50%。无效:口腔内白膜减少50%。未愈者继续用药至痊愈。
1.5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V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使用金双岐佐治鹅口疮的效果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两组治疗效果比较,V2=9.6,P0.01;复发率比较,V2=,P0.01。
3讨论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1],白色念珠菌是主要致病菌。其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轻者患儿可出现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如不加处理,可蔓延到咽喉、消化道及呼吸道,并可并发真菌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小儿鹅口疮应予积极治疗,预防反复发作。我科用2%的碳酸氢钠液洗涤口腔,能消除分解产酸的残留凝乳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制霉菌素是多烯类抗真菌药,为膜渗透性增强剂,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以致重要细胞内容物漏失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其局部用药不被皮肤和黏膜吸收,但其混悬液在室温下不稳定,每次用时应新鲜配制。鱼肝油具有不亲水性,其成分有润滑作用,由于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D,可促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起到营养和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2]。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治愈时间较长,且易复发。因为鹅口疮患儿通常常伴有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应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导致小儿口腔内菌群紊乱,细菌被抗生素抑制或杀灭,真菌趁机生长,导致鹅口疮的发生,本文60例中30例有原发疾病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而金双岐是益生菌制剂,它含有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此三种菌皆为健康人体肠道中正常菌群成员,可在人体肠道中生长、繁殖。可以调节体内正常菌群的失调,参与体内生物屏障的作用,作为非特异免疫调节因子,刺激宿主,促进机体消化吸收功能,产生细菌素、过氧化氢等抗菌物质,从而恢复人体内微生态平衡。最终有利于建立一个正常的共生菌群,防止潜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侵袭[3]。本资料外用药物的同时,给鹅口疮患儿喂服金双岐片,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调节免疫,结果显示鹅口疮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本文结果表明,金双岐佐治小儿鹅口疮,疗效肯定,尤其是对于鹅口疮反复发作,疗效显著,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在外用药物治疗小儿鹅口疮的同时,积极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以帮助恢复免疫平衡,提高疗效,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任南,文细毛,王洁如.白色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2):,-.
吴艳平,邓晖,胡丽,等.浓缩鱼肝油滴剂加红霉素治疗儿童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12(5):-.
丽玉,郭新华.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海峡医学,,19(3):78-79.
查阅更多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学术研究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