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元凶通缉令脑膜炎球菌
1.病原体
脑膜炎球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仅在人类中引发疾病。基于多糖荚膜的结构,它可以分为A、B、C、29E、H、I、K、L、W、X、Y、Z等12个血清群。
脑膜炎球菌可定殖于人类鼻咽部,通常呈无害状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可由无症状携带状态转变为侵袭性病变。
2.发病机理
在脑膜炎球菌病的发病机理中,第一步是病菌利用表面菌毛与鼻咽部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结合。随后,脑膜炎球菌在内皮细胞表面增殖,形成小菌落。病菌可进而突破黏膜表面,进入血流,形成全身性感染。一旦进入血流,脑膜炎球菌可迅速大量繁殖。该菌还可突破血-脑屏障,感染脑膜,从而引发脑膜炎。在血液中,脑膜炎球菌可激活补体和凝血级联过程,从而诱发强烈的炎症应答。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LOS)是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在脑膜炎球菌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OS可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炎症趋化因子、活性氧类和一氧化氮的分泌,导致内皮受损和毛细血管渗漏,并可能进一步造成外周组织坏死和多器官衰竭。LOS水平与脑膜炎球菌病患者的死亡率相关。
3.临床特征
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IMD)的症状通常可在感染后1~4天出现。除脑膜炎和菌血症外,脑膜炎球菌偶也可引发关节炎、心肌炎、心包炎和眼内炎。在婴幼儿中,IMD的体征和症状包括发热、纳差、激惹、嗜睡、恶心、呕吐、腹泻、畏光和抽搐。脑膜炎球菌所致菌血症特有的临床特征是出血性(瘀点、紫癜)皮疹,压之不褪色。在大龄儿童和成人中,脑膜炎的体征包括颈强直、畏光和精神状态改变;在婴儿中,常见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纳差及嗜睡。
脑膜炎球菌所致脑膜炎和/或菌血症如不予治疗,常可致死。即便给予适宜的治疗,病死率仍可高达10%,其中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死亡。在非洲脑膜炎地带,A群病例的病死率约为10%~15%,其中部分地区更高。约10%~20%的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存活者有永久的后遗症,如精神发育迟滞、耳聋、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明天文章题目:全球脑膜炎球菌疫苗研发进展
天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