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李
李振西是乌鲁木齐县托里乡卫生院院长,一位被称做哈萨克牧民好儿子的汉族医生。他在乡里行医36年头,治病不计个人报酬,出诊不收费。他用自己的行动饯行着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誓言,诠释着共产党人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乌鲁木齐市首届道德模范。
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中医世家的李振西从甘肃天水来到托里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这一干就是近40年。李振西领导的乡卫生院不到10个人,但每年有近万人次就诊,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这不算什么难事,然而在散居于多平方公里的大漠戈壁、深山老林,出诊治疗时一抬腿就是几十公里,其艰辛可想而知。
年12月,托里乡发生流行性脑膜炎,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健康。李振西不顾脑膜炎传染危险,骑着自行车迎着刺骨的寒风和飞雪,奔波在高度分散的全乡4个自然村,对上百名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当打完最后一针返回时,天已经黑了,李振西只能推着车艰难地走在漫天飞雪的戈壁滩上。
通过常年的医疗实践,李振西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方法。年6月,一位年迈的哈萨克族老大娘患了突发性脑出血症,导致偏瘫失语。李振西配制了中草药,在每天下班后,往返在山间砾石小道,步行10多公里去为老人煎药。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老人终于康复了。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年8月,牧民沙普拉在家中输液时发生药物过敏性休克,当李振西赶到病人家时,病人脉搏、呼吸微弱,血压急剧下降,患者还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病史,处理稍有不当,就有生命危险。李振西迅速制定了两套抢救方案,大胆施治,果断用药。10分钟后,病人呼吸恢复,血压逐渐上升,心律慢慢平稳。20多分钟后,病人得救了。
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说:“李医生给我们做的好事情,就像葡萄架上的一串串葡萄———看得见、数不清。”为了满足群众治病少花钱,又能治好病的愿望,李振西致力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研究,他注意学习中西医医术,收集民间单方、验方,潜心研究中草药的制作和用法,亲自配制药剂,并通过了试验,千方百计使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他针对当地农牧民群众类风湿病人多的特点,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方法,效果显著花费少。
“天山脚下的各族群众都是我的亲人,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是我一生的心愿。”李振西40年来扎根农牧区,怀着对各族人民群众无私的爱,救病治人,被群众称为“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