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预防,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
残
疾
预
防
“残疾预防,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预防残疾发生,
我们应该怎么做?
关于残疾预防年8月25日是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活动主题是“残疾预防,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市残联康复部围绕主题,从中国残联组织专家编写,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残疾预防核心知识系列丛书》,精心选取了针对儿童的残疾预防和早期干预科普知识,本期推出的内容是“预防残疾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出生缺陷在孕早期可以预防吗?
每个准妈妈都希望能够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那么,孕期如何预防出生缺陷呢?
01
孕期预防
孕期有很多手段可对出生缺陷进行预防。如通过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可以避免很多致死、致残性出生缺陷儿的出生,这些预防措施统称为二级预防。目前产前筛查的项目有唐氏综合征筛查和超声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筛查在孕15-20+6周进行,主要筛查21-三体、18-三体及开放性脊柱裂。超声波产前筛查在孕16~24+6周进行,有经验的超声医生通过超声扫描检出存在严重的体表及内脏畸形的胎儿,如无脑儿、脊柱裂、腹壁缺损、单腔心、致命性软骨发育不全等。
02
产前诊断
产前筛查有异常的孕妇应进行后续的产前诊断。产前诊断主要包括遗传咨询、超声诊断、细胞遗传学诊断、分子遗传学诊断等。通过产前诊断可以对主要的染色体异常及严重的结构畸形进行明确诊断,孕妇及家属可以根据产前诊断结果选择后续的处理方法。
保护儿童听力都有哪些方法?
感染、外伤、噪声、药物等是造成宝宝后天性耳聋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保护宝宝的听力。
01
给宝宝哺乳或喂奶时姿势要正确,防止呛奶。
如果母乳流速过快,可使用剪刀式手法按压乳房减慢流速,以免宝宝来不及吞咽而误咽鼓管。如果人工喂养,奶嘴孔不宜太大。喂完奶后,应把宝宝抱起来轻轻拍背,使空气及时排出,避免吐奶。宝宝溢奶时应当及时、轻柔清理。
02
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耳朵进水。
在给孩子淋浴、洗头或带孩子游泳时,注意不要让污水进入耳道内,如果不慎有水进入耳朵,应把头偏向该侧、小心牵扯耳郭让水流出。
03
防止其他疾病影响听力。
由于耳朵和鼻咽部通过咽鼓管相通,因此上呼吸道感染经常会合并急性中耳炎。腮腺炎、脑膜炎等疾病,也有可能造成听力障碍,应当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注意听力变化。
04
不要自行清洁外耳道,避免损伤。
一般耳道内的耵聍自己会掉出来,不要用发夹、耳勺等掏耳朵,如果宝宝乱动或掏得过深容易损伤鼓膜。如果耳道内耵聍很大堵住外耳道,应到耳鼻喉专科就诊。
05
远离强声或持续的噪声环境,避免使用耳机。
许多婴儿玩具都带有音乐或响声,有些甚至超过85分贝,这可能损伤宝宝的听觉细胞。为安全起见,最好购买没有声音的玩具,或声音温和的玩具。有的大孩子喜欢听声音很大、很劲爆的音乐,甚至会模仿大人戴耳机听音乐,这对宝宝的听力也可能造成损伤;音乐声音同样要避免过大,同时要避免让孩子戴耳机听音乐。
06
谨慎用药。
有耳毒性药物致聋家族史者,应当主动告知医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会损伤听觉细胞,儿童要避免使用。
07
避免头部外伤和外耳道异物。
切莫让孩子把细小的物品如豆子、小珠子等塞入耳内。儿童喜欢打闹,不小心也会碰伤耳道,要教导孩子有安全意识。
08
如有以下异常,应当及时就诊:
儿童耳部及耳周皮肤的异常;外耳道有分泌物或异常气味;有拍打或抓耳部的动作;有耳痒、耳痛耳胀等症状;对声音反应迟钝;有语言发育迟缓的表现。
和宝宝分开一段时间后,宝宝不说话了怎么办?
宝宝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为1岁半到2岁半之间。在这段时间,如果父母由于种种原因与宝宝分开,可能会遇到宝宝语言发育缓慢甚至停滞的情况。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生存环境、带养方式、依恋对象的改变都会给身心发育带来冲击和影响。
1岁半到2岁半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改变的年龄,是良好家庭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如果处理不得当,会造成儿童内心安全感缺失,影响其语言发育。因此,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不要让宝宝离开自己太久。如果迫不得已,应该和老人做好沟通,从下面几个方面促进宝宝身心健康发展。
01
要学会“延迟满足”
老人们带孩子容易无限制、无条件地满足宝宝的各种要求,更容易提前满足。当宝宝有需求时,只需要个眼神,或者一个简单的手势,不需要说话,需求就能立刻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说话的动力。因此,应对宝宝“延迟满足”,给宝宝创造说话的内外环境。
02
◆家长要做好榜样,培养宝宝“说”的兴趣
离开父母后,由于宝宝安全感缺失,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不愿意开口。要鼓励老人平时多与宝宝交流,讲讲故事,培养宝宝“说”的兴趣,创造“说”的氛围。
03
少让宝宝看动画片
老人由于精力不足,担心宝宝淘气多动而给其看动画片,这对宝宝语言和智力发育有害。因为动画片对于宝宝其实是一种单向交流,缺乏回应,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必须双向交流。因此,企图通过看动画片让宝宝学说话是错误的。
如果宝宝离开父母一段时间以后出现了不说话的问题,家长也可以利用上面的办法多和宝宝互动,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确陪伴,大部分宝宝的语言会重新出现。
流脑,儿童的智力杀手?
预防“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膜炎”,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为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潜伏期为1-10天,一般为2-3天。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和流行。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呕吐或颈项强直等。皮肤、黏膜可出现瘀点或瘀斑。重症者可有意识障得、抽搐、休克以及脑实质损害,常危及生命,部分病例残留有听觉损伤、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本病重症或治疗不及时可致小儿脑实质严重受损,可留下失明、失语、智力障碍及癫痫等后遗症,所以要注意预防。家长要按时给小儿注射流脑疫苗,医院隔离治疗,流脑流行期间要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注意通风,加强个人卫生
运动锻炼为健康,保证安全是底线!
运动伤害在青少年中常见、多发,可导致扭伤、出血、脱臼、骨折,并此而致残,严重的还能造成死亡。儿童进行运动锻炼,为的是増强体质,体会快乐,但如果不注意运动安全,在运动过程中受伤,会让你失去健康和快乐。因此,请每位家长、教师、儿童、青少年牢记:保证安全是运动锻炼的底线。国内的一项调査显示,青少年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技术动作错误、运动前准备活动不足、疲劳状态下运动、场地或器材状况差、在对抗运动中受伤、自身身体素质差、运动时保护不力等。
如何降低运动伤害的风险?01
运动前要先热身
在运动前做些准备活动,热热身,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让身体更适应即将来临的运动。不热身或热身不充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使用适当的运动防护用具
如在滑冰时佩戴头盔、护肘、护膝;在踢足球时佩戴护腿板;在骑行越野自行车时佩戴头盔等。请注意,佩戴的防护设备一定要大小合适,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佩戴,否则无法发挥保护作用。
03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
运动不逞强,不带病运动,不疲劳运动。儿童、青少年切记,不要进行无畏的尝试,如单双杠等需要一定技术基础的运动,不要逞强冒险,不要轻易尝试有难度的动作。生病、疲劳状态下应主动休息,停止运动。
04
运动前检查环境中的危险
运动前检查运动设备、场地有无可能的危险。发现场地坑洼不平、设备破旧老化、环境湿滑危险就应放弃运动。
05
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装和鞋
运动时应穿适合自己身材大小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不在身上携带钥匙等尖锐、坚硬的物体和饰品。如果条件允许,平时戴眼镜者,运动时应换上运动眼镜。
06
提前学会一些急救技能
常见的运动伤包括扭伤、脱臼、出血、骨折等。平时应主动学习一些针对这些伤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在自己或他人受伤时,第一时间给予正确救治。
孕期有各种问题欢迎电话咨询,
妇产科主任:刘冬梅
妇产科护士站:-
辽宁中医院妇产科全体医务人员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