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培养检出新型隐球菌病例分享
作者:医院检验科细菌室
一、病史简介
男性,41岁,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人,工人,已婚
主诉:头疼伴睡眠增多7天,加重2天
现病史:约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疼伴睡眠增多,恶心,未呕吐,无发热,无肢体活动障碍及感觉障碍,医院,期间出现呕吐,呕吐物为为内容物。
辅助检查:颅脑及颈部核磁未明显异常,脑电图轻度异常;血常规:总数不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腰椎穿刺:颅内压低,留取脑脊液失败,考虑“病毒性脑膜炎?”给予抗病毒、激素抗炎及对症治疗。
2天前不适加重,门诊怡“脑炎”收入我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无糖尿病,无重大外伤史,无病毒性肝炎,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外地居住史,无饮酒、吸烟嗜好
婚育史:已婚,适龄结婚,配偶体健,已育2女
家族史:父母健康状况不详,有1双胞胎兄弟,1姐姐,均体健。无遗传史,无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T:36.8℃,P:63次/分,R:16次/分,BP:左/94mmHg,右/92mmHg
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表情痛苦,嗜睡,查体欠合作,余正常。
神经反射:正常
脑膜刺激征:Kernig征:++,颈强直:有
二、临床分析:
初步诊断:头疼伴睡眠增多原因待诊
颅内感染?
诊断依据:
1、病史:头疼伴睡眠增多7天,加重2天
2、体检:嗜睡,语言流利,双瞳孔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敏感,伸舌居中,下颌无偏斜,颈项强直,四肢肌力及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巴氏征(+)双侧克氏征(+),共济运动不合作,未查及感觉障碍。心律齐,心脏及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
鉴别诊断
1、结核性脑炎:亚急性起病,初期性格改变,中期脑膜刺激期伴有颅内压升高。晚期昏迷期可由惊厥。具有结核接触史、PPD阳性,体内可找到结核病灶。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样,白细胞数多小于×/L,分类淋巴为主,糖和氯均降低。薄膜涂片:抗酸染色和结核菌培养阳性可帮助诊断成立。该患者无结核感染中毒症状,需进一步完善检查排除。
2、病毒性脑炎:病前有感染史,表现发热,头疼,脑膜刺激征(+),腰穿显示脑脊液炎性改变。该患者有头疼、脑膜征阳性,病理征阳性,不能排除。
三、进一步检查
入院第二天:血常规:WBC:14×/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7×/L,中性粒细胞91.2%,CRP:96mg/L;血清淀粉样蛋白Amg/L;甲功正常,TORCH、伤寒阴性。
入院第三天:脑脊液常规:无色、清亮,细胞总数:×/L,有核细胞数×/L,单核细胞80%;脑脊液生化:氯:.4mmol/L,蛋白52.07mg/L,葡萄糖:1.57mmol/L;
入院第四天:脑脊液培养:普通培养:新型隐球菌;厌氧培养:阴性。
新型隐球菌药敏:AMB:0.5
5-FC:4敏感
FCA:4敏感
VRC:0.不确定
ITR:0.25不确定
立即向科室(神经内科)报告危急值,临床用AMB+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
入院第五天,胸部CT:左肺下叶少量炎症,肝内低密度。考虑囊肿。颅脑核磁:腔隙性脑缺血灶,头颈MRV未见明显异常。
四、最后诊断: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入院第六天:GM0.63μg/L
入院第8天:血钾2.42mmol/L,病人病情继续恶化
入院第10天病人出院,医院进一步治疗。
五、经验与体会:
新型隐球菌生长特点:
1、在沙保氏琼脂及血琼脂培养基上,病原性隐球菌在25℃及37℃可生长,而非病原性隐球菌在37℃不能繁殖。
2、培养数日后生成酵母型菌落,与其它酵母菌极为相似。初呈白色,1周后转淡黄或棕黄、湿润粘稠,状似胶汁。
3、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染色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特圆,比一般酵母菌体积大;用荧光染色特别清楚。革兰染色法能看到圆形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4、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与酵母菌和念珠菌鉴别。
5、该菌可以做质谱或API20C进行鉴定。
6、该菌易被当作其它酵母菌忽略,尤其是痰标本。建议做质谱或API20C进行鉴定。
近年年,随着对新型隐球菌的逐渐认识,鉴定技术的提高,我们科室已培养出三株新型隐球菌。分别是神经内科16岁男性患者;ICU病房75岁男性患者;神经内科41岁男性患者。
7、治疗药物可用碘化钾或碘化钠,大蒜精、二性霉素B,亦可二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慢性肺损害或骨病损则可辅以外科切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