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动还容易分心,就是多动症什么情况
▌孩子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多动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高了,对于家庭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乖,甚至有时候会显得过分的多动而且易分心。
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大肆宣扬多动症的种种害处,很多家长就在担心:我的孩子会不会患上多动症?
于是身边很多家长会把“多动症”三字往自己孩子身上安:
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他整天都闲不住……
我孩子注意力有问题,一点儿坐不住,是不是多动症?
老师说我家孩子可能有多动症?
……
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有“多动且易分心”的时期,但是真正的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下简称为多动症)的孩子,只占12岁以下孩子的5%~10%。
而且多动症也不想很多家长以为的那样:坐不住动来动去就是多动症。
患多动症的儿童的发展规律一般是:幼儿时期脾气不好,3-4岁时表现出冲动多动症状,学龄时表现出注意力问题。
所以在2~3岁的时候,孩子显得活跃、冲动,注意力很难集中集中属于自然发展现象。
▌如何确定孩子有多动症
确定还是是否患有多动症,连续几周观察孩子与同龄孩子相处的情况。
对比他与同龄人是不是有以下具体症状:
●对吸引其他同龄人的事物很难集中注意力
●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很难完成简单的指示
●很冲动,比如经常打断别的孩子玩耍,不顾后果地乱跑
●不必要地加快活动节奏,比如不停地跑或跳
●突然不合时宜地情绪爆发,比如哭、生气地大吼、打人
●因为被训话或教育的时候不认真听,不良行为屡教不改
同时家长要注意的是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变化非常快、非常显著,也许显著是一个行为问题,但几个月后可能就完全消失了。
因此观察行为是要看该行为是否持续超过6个月。
如果家长在持续观察中发现上述行为,应该向儿科医生咨询。
医生会对照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标准,对孩子做检查,来诊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多动症有不同的类型。有的需要药物治疗,有的需要心理治疗,有的两者都需要。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推荐一些具体的行为策略来管理孩子的行为,或者建议孩子通过行为治疗或者家长进行行为培训,学习管理技巧,或者推挤药物治疗。
▌多动症意味着什么
从成因来看,先天性因素占据90%以上,最主要的应该是遗传因素。
有些父母小时候就是多动症,只不过没被发现,或没有治疗,结果遗传给了孩子。
有时候多动症是由影响大脑或者神经系统的疾病造成,比如脑膜炎、脑炎、胎儿酒精综合征等。
多动症患儿的家长对多动症儿童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惩罚性的、控制性的反应,这样长期不公正地对待孩子只会让孩子跟消极。
比如,那么家长反复强调他是个“调皮捣蛋鬼”,那么对他更加不公平。
家人如果去打他,骂他,会强化孩子的症状,以及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康复。
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外界环境一直在传递给她一个信息:“我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孩子会承受很多压力;
第二,别的孩子上课,她要训练,这给孩子和家长都带去额外的负担;
第三,多动症孩子由于情绪易冲动,更易遭遇关系冲突和困境。与家人冲突,家人尚且能够理解;与学校老师和同学冲突,他们却不易理解。
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对整个家庭又意味什么呢?
第一,意味整个家庭面临一场斗争,而战场则是孩子。
作为“病”的承载者,家人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
孩子压力有多大,我们不难想象。
而一个小小孩,哪里承受得了这么多压力?
第二个,意味着孩子的很多正常需要也可能会被家人病理化。
以后的日子里,孩子的很多行为举动,都会被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并且被视为一种需要矫正的病。
但恰恰因为这个病的标签,让父母反而可能会疏忽孩子的很多正常情绪和需要。
譬如对爱、对尊重的渴求等。
第三,意味着父母处境艰难。
而父母的不容易,则会加重孩子的不容易。
因为如果父母在情绪情感上得不到有效支持,他们的情绪反过来又会回到孩子身上。
他们很可能会忍不住指责、批评,不耐烦,甚至沮丧、愤怒,以至绝望。
这样一来,孩子不仅需要消化自己“生病”本身带来的压力,同时还要消化父母的消极情绪。
▌多动症家庭怎么样应对
如果孩子表现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状,这可能说明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要管教多动症孩子,你需要有效而富有建设性的措施。
如果措施有效,孩子的行为会因此改善,如果你的措施富有建设性,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所以,家有多动症儿童,一方面父母需要尽可能学着尊重和接纳眼前的孩子,学会用更有建设性的管理方式与孩子相处,比其他父母要付出更多精力,去接纳那个小家伙。
同时,父母也需要来自外界的支持。
总之,对待多动症儿童,爱和接纳是最基本的。
但是,若真的是多动症,你需要知道,这是病。
面对这个病,你仅有尊重恐怕没用。
该治疗的还得治疗。
如果有了刚才说的又是爱,又是接纳,然后再进行恰当治疗,这个孩子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帮助。
赞赏
长按